logo

中国画的用笔方法,三大基本法的讲解

  很多同学想学习国画,但最基本的中国画的用笔方法都不太清楚,今天学画画网就为大家带来了中国画的用笔方法,从意识到笔法,一一为大家讲解中国画的用笔方法。

  一、笔与线。

 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。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。线在形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,而是在对物象形体把握界定的同时,还能表现 出物体的质感、量感和动感。比如在山水画中,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;披麻皴则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。可见,中国画中的线在塑造形体的过程中,不仅可以达 到状物的目的,而且是以艺术化的手段揭示各种物象的性状情态。线的运用,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、提炼和理解能力,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 力。

  在中国画中,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,主要体现在线条自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。正如石涛所说:“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 泳乎我也。”笔墨(线条)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,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,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。一方面,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 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,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,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。另一方面,画家 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、意趣、思想的灌注,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画家个性特征,达到抒情、畅神、写意,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、气质、心灵、人 格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“画如其人”。

  二、笔与意。

  张彦远的“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”,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“本”,“本”即统帅。 “意”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,它是画家主观世界的复杂反映,即各种感情、理想修养、气质等等。“意”是主观的,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。中国画家就是通 过线的运用来实现这种“抒情写意”的。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“意之为用大矣哉……故善画必意在笔先,宁使意到而笔不到,不可笔到而意不到。……故学之者必先 意而后笔,意为笔之体,笔为意之用”。

  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“意”,其本身是不能直接“用笔”的,中国画以意使笔的要领,就在于以气使 笔,以意领气,即所谓“意到气到”,“气到力到”。“意在笔先”就是说画家在命笔落纸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构思,一旦笔行纸上,意在笔中,实际上已变为一种潜 意识的活动,这时起作用的是由意而产生的气,在气的驱使下,画家可能“心意于笔,手忘于书,心手达情”(王僧虔)也会达至“不滞于手,不凝于心,不知然而 然”(张彦远)的境界。

  中国画家往往就是在这种情态下来把握自己瞬息万变的情绪流程,抓住来去倏忽的创作灵感,保持创作冲动的新鲜性和连 续性,不失画机,一气呵成。清代布颜图在《画学心法问答》中亦说:“筋骨皮肉者,气之谓也。物有死活,笔也有死活。物有气谓之活物,无气谓之死物;笔有气 谓之活笔,无气谓之死笔。峰峦葱翠,林麓蓊郁,气使然也。”

  三、笔与力。

  气运用笔要求画者全身精力贯至笔端,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,这就是 “笔力”。由于构成画家的“意”的气质、涵养、情感、思绪不同,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。以气使笔的“气”不同,也就造成了用笔“笔力”的多样性、复杂性和 多变性。如吴昌硕运笔质朴而苍浑,赵之谦用笔如“绵里裹针”,郑板桥的线则秀挺刚直,更有名垂青史的“吴带当风”,“曹衣出水”。

  中国画家在意存笔先、以气使笔中,创造出了形态有别各具韵致的种种笔法。笔法的变化是以笔力的变化来体现的,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给中国画家提供了“笔 力”的创造源泉。如王羲之从鹅颈的回转感悟到了笔力的弹性变化,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狂草之笔法,而苏轼、黄庭坚又分别从逆水行舟与船夫荡桨中悟出了 笔力的奥秘。

  一、笔锋的运用方法

  笔锋可分为中、侧、逆、拖、散等。

  中锋用笔:握笔较直,笔尖在笔道的中间,笔痕呈圆柱形。

  侧锋用笔: 笔锋略向左右倾斜,使笔尖、笔腰同时一侧着力,笔痕变化较多,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,能同时表现线与面。

  逆锋用笔:将笔头倒逆面行。顺笔作画时,笔根在前,笔尖尾随;逆久=锋用 笔相反,笔尖在前,笔根尾随,自上面下,自右而左逆毛而行。

  拖锋用笔:拖锋也叫拖笔,露锋。笔头侧卧于画面,顺毛而行,行笔放松,可边行边转笔,笔痕舒展流畅,自然松动。

  散锋用笔:笔毛散开而行笔痕丰富虚灵,轻松飘逸。在写意人物中,一般以中锋为主,辅以侧逆散拖,不可主次倒置。

  二、行笔的方法

  凡行笔,都 有起笔、运笔、收笔三个基本动作,起笔和收笔在注意逆入藏锋,以自然含蓄,忌锋芒毕露,如书法中“欲上先下,欲左先右”之意。运笔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力度和速度。行笔时的用笔的力度,在于掌握好提与按的力度,还要注意虚实。行笔时用笔的速度,包括快、慢、轻、重、顿、挫、转折等运用,也有一定的规律。快笔是笔行的迅速,生动流畅,富于运动感。快笔适于表现运动感,但容易产生轻浮平滑的毛病。慢笔是行笔迟缓,积点成线,产生稳重、安定感,俚容易出现滞涩和毛病。转折用笔,圆转为转,方转为折,笔的转折要掌握力量均匀,笔虽折而气不断。

  三、中国画的用笔三大基本法

1.勾描,又叫勾勒。

中国画的用笔方法,三大基本法的讲解

  勾勒法。实际上就是用线的技法,线条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语言,中国画始终把点、线作为最基本的手段。中国的艺术家始终刻意求索线条世界的奥秘,使线的表现力,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。用线表现客观物象的形、质、神、态、以及画家主观的情感、意趣。

  “勾”和“描”都强调“中锋”用笔。因为这种笔法多用于对描绘对象的造型。很早就有理论提出“骨法”用笔,这个“骨”字既有人体骨骼的意念(与血肉之躯相对应而言),同时又有坚实、有力、支撑的的内涵。在古代的绘画经典理论中还提出了“气韵生动”的标准,作为评定中国绘画品位高低的首位要求。普遍认为,这是针对绘画作品中笔法优劣的考评。中国人按自己的哲学观念,常常运用“气”这个抽象的概念。我们解读这个“气”字,包含着用笔的流动性,要求用笔流畅,犹如气流一般;而“韵”,则进一步要求用诗的韵律来规范用笔时的时空运动,使其运动中有节奏性的、诗一般的美妙韵律。因此,我们不能只简单的提出用笔“有力”、“有弹性”的要求,重要的是赋予笔墨以生命感,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趣味。

  传统的勾线注重书法味、金石味,有“屋漏痕”、“折钗骨”、“力透纸背”之说,大概意思是指线条如屋子漏雨,力痕印在墙壁上那样稳;如金钗折弯那样韧;一笔过后,墨迹好像透过三层纸那样劲。书法中“转、折、提、按”等笔法,为中国画用线提供了方便,使之更加完美。只有用这样的有力度的书法线条勾出的作品,方为上品。这正是中国画的用线与其他民族绘画的不同之处,也是无论画山水、花鸟、人物画都必练书法的原因。

  2.皴擦

中国画的用笔方法,三大基本法的讲解

  “皴”从中国字的字义讲,是指皮肤受冻后的裂纹,这里是指古人用来表述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用笔方法。勾描笔法可以造型,却不能完成所描绘对象的质感和立体感。皴的笔法是用侧锋淡墨或浓墨画出纹理,用以表现山石阴阳面(光暗面)或树干的立体感及各种纹理,丰富被描画对象的视觉感受,尤其在山水画中用得很多,而且历代名家还创作造出了不同的名目和方法,是中国绘画笔法的重要组成。

  皴擦是辅助线条表现物体的一种手段,以侧锋为多。经过多年的演变,南北方画家的实践,形成多种皴法,如表现石山的“斧劈皴”,表现土坡的“披麻皴”,表现风化石头的“折带皴”等等,这些皴法不但恰当地表现了南 北方山水,还被应用到表现树木上,使那些老松古树更加苍劲。此外,皴法不但加强了山石的质感,还塑造了体积,如“石分三面”之说,都邮现在皴法之后,也为现代写实人物画的生成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造型手段。

  皴擦的技法。过去多用于山水画,现代写意人物画家,吸收皴擦的笔法,来补充、丰富线的造型。所谓皴,就是以连续用笔的复线,来表现物体的体感和质感,量感,用以调节线与线之间的关系,以某些线条无法表现 的内容。所谓擦 ,即是以连续用笔时比皴笔更短促,用笔更虚灵、松动,要尽量不见笔痕。点厾。厾法是一种扩大了的点,或粗肥的线,写意人物画中大面积的墨色,常用此笔法。

  “擦”的笔法类似“皴”,都是侧锋用笔,但有细微差别,相对于“皴”则细碎而模糊,不显露用笔痕迹。我们把它归入同一类,并希望在实践中细心体察,加深理解。

  3.点染

中国画的用笔方法,三大基本法的讲解

  从笔法上讲“点”和“染”大都是中锋用笔,但在用墨上有明显的差别,而且“点”的面积小,“染”则成片,相对大得多。在写意画中常用点染笔法造型。如“勾花点叶”的“叶”没骨梅花的花和蕊,山水画中的远山等。

  和“以线造型”的“线”相比,“点染”和“皴擦”都是骨法用笔之外的,相辅相成的,使之有血有肉的,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的一部分。

  同学们,今天学画画网为大家带来的这篇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大家都学会了吗?

  推荐阅读

  国画入门

  中国画用墨五色是哪五色?

  什么颜料用在什么画作上?中国画颜料的名称和分类

声明: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于网络,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。本文仅供美术绘画爱好者学习交流,所涉绘画作品及文字版权与著作权归原作者,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,责任自负!

最新资讯